第25次南极天文科考 第25次南极天文科考

最小化 最大化

宫雪非副研究员即赴南极天文科考

2008年10月20日,南京天光所宫雪非将从上海飞往澳大利亚与中国第25次南极科考队大部队会合乘“雪龙号”赴南极内陆科考。宫雪非是参加此次南极科考唯一的一名天文科研工作者,主要任务是维护和更新第24次南极科考队安装于南极内陆最高点DOME A的天文仪器,包括中国自行研制的南极小望远镜阵(CSTAR)和国际合作项目南极高原自动台址测量舱(PLATO),并为我国正在研制的更大的南极望远镜AST3(3台主镜为68厘米,入瞳直径为50厘米的大视场望远镜)进行地基处理,同时还将对沿途路况的振动进行监测记录,以便为后续天文设备的包装和运输提供依据。

南极望远镜CSTAR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紫金山天文台和国家天文台总部合作研制,望远镜本体由南京天光所历时10个月研制完成,于2008年1月随第24次南极科考队顺利运抵DOME A,成功连续观测了135天,最终因能源故障停止观测。CSTAR记录和传回了大量南极点附近天区的星图,发现了一批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天象-变星。另外通过CSTAR的观测数据也获得了DOME A 的连续晴夜数、天空亮度和云层覆盖等重要的天文台址信息。这一开创性的工作已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也为我国将来研制更大的南极望远镜奠定了基础。维护和修复CSTAR,以使其能继续开展科研工作是宫雪非此行的 主要任务之一。
 
宫雪非副研究员是南京天光所南极望远镜研制项目小组的骨干成员,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为了顺利完成此次科考,宫雪非此前参加了极地办组织的高原选拔训练,进行了短期的强化体能训练。宫雪非表示,他已作好各方面的准备,希望自己能不负重望,顺利完成交给他的各项科研工作任务。

宫雪非研究员 宫雪非研究员

最小化 最大化

宫雪非,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993年毕业于青岛海洋大学,分别在2001年和2007年于南京天光所获硕士和博士学位。现担任科技处长和学术委员会秘书。

主要从事天文望远镜结构设计与分析工作,研究领域包括大型望远镜镜面支撑系统、南极望远镜等。曾负责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球面主镜部套研制,提出并实现37块1米六角形子镜倒挂支撑系统和全螺栓节点大望远镜镜面支撑桁架。近年主要从事南极望远镜研究工作,曾负责我国第一台南极小型光学望远镜阵CSTAR结构设计与抗振运输工作,目前为首台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项目副组长。曾短期访问西班牙LA PALMA岛天文台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参加中国第25次南极科学考察。

第25次南极天文科考 第25次南极天文科考

最小化 最大化
宫雪非副研究员圆满完成南极科考任务胜利归来
    2009年3月22日下午,南京天光所所领导一行专程前往南京禄口机场迎接刚刚结束南极科考胜利归来的宫雪非副研究员。
    宫雪非作为中国第25次南极科考队中唯一的一名天文科研工作者充分运用个人智慧并在队友们的帮助下艰难而又圆满地完成了此行的全部任务。
    宫雪非此次前往南极内陆最高点DOME A的主要任务是修复发电仓、维护南极望远镜CSTAR和台址测量仓,并安装新的天文仪器设备。
    在宫雪非与科考队成员们一起经历了冰面塌陷事件、暴风雪袭击、损失雪地车后持续长时间帮助运输物资和一路难以忍受的颠簸于2009年1月6日抵达了DOME A之后,面临的各项工作任务,尤其是发电仓的修复极大考验了他的智慧和挑战困难的勇气。发电仓的修复是其他任务能否继续进行的关键。精密机械专业出身的宫雪非,为了成功完成任务出发前进行了强化学习,在短时间内掌握了发电仓内各设备的结构。然而现场的意外情况却层出不穷。发电仓毁损的情况比原来设想的严重得多,因为事故原因不明,只能逐个排查。虽然换上了带去的新发电机却因超常低温无法启动;想用电吹风加热,电吹风的电线在那种极端情况下却变得易脆而短路;好不容易修好电吹风启动发电仓不一会儿发电机又坏了几个;仪器装调也是问题不断。在那里,平时的小事都变成了大事。排气管断裂和机油泄漏导致舱内布满了油烟、黑垢和尾气,人一进去马上整个就变黑了,而且没有水,在DOME A近一个月时间无法洗澡;因为新的个人装备在冰面塌陷事件中连同雪地车一起沉海,只能找上次科考队员留下来的使用,但宫雪非没有找到合适的鞋,脚被冻得开裂了;维修工具也只能将就着用,没有的无法通过其他方式获得;没有人可以商量,遇到突发问题只能自己尝试着一个一个地解决;因为不能带手套工作,拆螺帽这样简单的工作都变得很艰难,零下三、四十度,几秒钟手就冻僵了,只能干一会停一会,等手恢复知觉再接着干,为了赶时间,他每天都坚持工作十八九个小时。
    为了完成任务之前天文科考申报了两个内陆队员名额,但由于此次南极科考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建设南极昆仑站,任务非常艰巨,最终只能留下他一个人进行天文设备的维修和安装工作。他充分发挥自己优秀的组织才能,得到了三名队友的大力帮助,在他的技术指导下,队友们的援助加速了工作进展。队友们不怕脏、不怕累、全身心的无私帮助使他深受感动和激励。
    他们经过20多天顽强的不断努力,终于赶在2月2日科考队撤离Dome A前修好了发电仓,保证了2009年的天文和选址观测。目前,南极望远镜CSTAR和台址测量仓均恢复工作,新装调的天光云量仪、天光光谱仪和声雷达等仪器运转正常。此次新增安装设备达2吨之多。
    宫雪非还完好地带回了南极望远镜CSTAR中存储去年3个多月持续黑夜观测结果的硬盘,数据量非常大,天文学家们将很快能利用这些数据开展天文学研究。
宫雪非和其他科考队员一起帮助运输物资
宫雪非一抵达南极内陆最高点DOME A即开始了紧张的工作
宫雪非见证了南极昆仑站的建设
宫雪非与所领导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