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次南极天文科考
胡中文副研究员赴南极天文科考
2009年10月11日,位于上海浦东外高桥的的中国极地考察专用码头举行了隆重的仪式,热烈欢送搭载着中国第2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员的“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启程奔赴南极。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的胡中文副研究员是参加此次南极科考的两名天文科研工作者之一。南京天光所的张丽萍书记和科技处宫雪非处长专程前往参加欢送仪式。
参加第26次南极科考的两名天文科研工作者,左为胡中文
此次天文科考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和更新安装在南极内陆最高点DOME A的天文仪器,包括中国自行研制的南极小望远镜阵(CSTAR)和国际合作项目南极高原自动台址测量舱(PLATO),并取回CSTAR中的观测数据盘;为我国正在研制的更大口径的南极施密特望远镜AST3(3台主镜为68厘米,入瞳直径为50厘米的大视场望远镜)进行选址和地基处理;安装傅立叶变换光谱仪FTS;在中山站安装由极地中心委托南京天光所研制的极光光谱仪。
南极科考开辟了我国天文研究的新领域,引起了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南京天光所宫雪非副研究员在前次科考中取回了大量CSTAR观测的数据,南极天文中心正在进行相关数据处理,并已陆续有科学论文发表。
第26次南极天文科考
天文科考队员赴上海迎接雪龙船及科学数据
2010年4月10日,历经长达182天并圆满完成各项科考后勤任务后,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乘坐的“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凯旋而归,安全返回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曹路院区)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详见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相关报道“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凯旋”)。
作为第一批从澳大利亚乘飞机返回国内的第26次南极考察队天文科考队员商朝晖(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国家天文台客座研究员,兼中国南极天文中心副主任)和胡中文(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分别从北京和南京赶赴上海,荣归“雪龙号”,与队友们会合,共同参加由国家海洋局与上海市政府举办的欢迎仪式,并取回雪龙号带回的仪器和科学数据。中国南极天文中心组成单位派代表参加了欢迎仪式。
中国南极天文中心组成单位领导和科考队员一起迎接雪龙号
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间,中国成功开展第26次南极科学考察,来自全国数十家单位的科研工作者汇聚南极,用辛勤的汗水、顽强的意志和精诚的协作,在冰川、天文、地质、海洋、高空物理等科研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南极天文科考作为此次科学考察的一部分,在中国南极天文中心的统筹下,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海洋局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科学院所属各相关单位和其他考察队建制单位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商朝晖和胡中文发挥了天文科研工作者的个人智慧,充分依靠自己的专业特长,在海拔4100米的南极内陆最高点,克服严寒缺氧等极端环境,经过其他队员的大力协助,在短短22天的时间里,出色地按计划完成了全部任务,这些包括:
(1)维护南极内陆自动天文观测站(PLATO),为PLATO更换发电机并添加燃油;(2)维护中国之星CSTAR;(3)维护测量近地面大气湍流和边界层的两台SNODAR;(4)安装测量太赫兹多频率(光谱)大气透明度和水气含量的仪器FTS;(5)安装测量近地面100m大气湍动的仪器SHABAR;(6)取回去年的数据硬盘;(7)安装新的监测云量的高分辨率摄像头HRCAM;(8)选定和建立南极施米特望远镜AST3地基;(9)参与昆仑站建设。
这些任务的顺利完成,保证了2010年的天文和选址观测,将为我国建设南极天文台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第26次南极天文科考
胡中文副研究员圆满完成南极科考任务返宁
2010年3月23日,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所领导一行专程前往南京禄口机场迎接刚刚结束中国第26次南极科考之旅凯旋归来的胡中文副研究员。
胡中文副研究员于去年10月底启程奔赴南极参加南极内陆天文科考,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辛跋涉随中国第26次南极内陆科考队成功登顶被誉为"人类不可接近之极"的南极内陆最高点DOME A。在Dome A的21个日日夜夜,胡中文副研究员与天津师范大学的商朝晖教授一起在极低温缺氧的环境下圆满完成了各项天文科考计划任务:维护和更新DOME A既有的天文仪器,包括中国自行研制的"中国之星"望远镜CSTAR、国际合作项目南极高原自动台址测量舱(PLATO)、测量近地面大气湍流和边界层的SNODAR等;安装太赫兹傅立叶变换频谱仪(FTS)、测量近地面100米大气湍动的月光闪烁仪SHABAR、气象站、新的监测云量的高分辨率摄像头HRCAM等新的天文仪器,已传回多幅利用HRCAM拍摄的云量监测图像;为我国正在研制的更大口径的南极施密特望远镜AST3(3台主镜为68厘米,入瞳直径为50厘米的大视场望远镜)进行选址和地基准备。
胡中文还在中山站安装了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委托南京天光所研制的我国首台南极极光光谱仪。这台光谱仪可实现最多30个时间段的不同曝光参数设置,软件也可依据极光亮度自动调整曝光参数。它可以通过观测极光了解高空大气层的磁场,分析极光的物理特性和化学组成,为我们揭开更多的太阳风活动规律。极光光谱仪已试运行,并拍到了首次极光光谱。
此次科考还取回了CSTAR去年越冬观测的数据盘。由于南京天光所的宫雪非副研究员在第25次南极科考工作中修复天文发电舱和CSTAR,使CSTAR的持续工作时间创下了新的记录,天文学家们期待从此次科考带回的数据中获取更多的科学成果,发现更多的变源,为我国南极天文台的建立进一步提供丰富的实测结果。
此次南极天文科考进一步推进了我国建设南极天文台的进程。南京天光所正在进行首台AST3南极望远镜的研制,目前已经基本完成,预计将随中国第27次南极科考队运往DOME A,将成为南极内陆第一台全自动跟踪远程遥控望远镜。
未来5年,南京天光所还将研制2米~4米级光学红外望远镜、为建设由我国科学家主导的南极天文台积极贡献力量。
胡中文在DOME A的工作现场
胡中文(左)与商朝晖(右)在昆仑站
胡中文与前去迎接的所领导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