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记
2007年:
2007年10月10日,我国首台南极望远镜阵CSTAR(Chinese Small Telescope Array)在南京天光所研制成功,并通过验收。该望远镜阵于10月16号运往上海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2007年11月12号,CSTAR随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船运往南极,于2008年1月12日顺利抵达南极内陆最高点DOME A。第24次南极科考包括在DOME A开展天文台址综合考察和安装CSTAR进行天文观测。本次天文台址综合考察活动由中国南极天文中心领导,是中国、澳大利亚和美国天文学家共同参与的国际合作项目,该项目已纳入了“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核心计划——熊猫计划。其中,望远镜部分包括CSTAR和南极施密特望远镜AST3(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由三台口径500mm/680mm的望远镜组成,在中国南极天文中心的组织下,由南京天所和国家天文台联合研制。该望远镜采用了我国创新设计的折反射大视场光学系统,将是首套南极内陆可远程控制、指向跟踪与自动调焦、自动巡天和数据处理的天文光学望远镜,并配备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芯片10K*10K的CCD相机。AST3的主要科学任务是利用南极优越的观测条件开展超新星宇宙学和太阳系外行星搜星等前沿课题的研究)。
2008年:
2008年1月25日,美国《科学》杂志在一篇“中国抵达DOME A”的文章中介绍了南京天光所研制的南极望远镜。
英国的《Nature》于2008年2月14日发表文章《中国天文学家关注南极》,报道了我国首次南极冰穹A天文科考活动。
2008年3月20日CSTAR开始已不断有图像传回,在天还没有完全黑的情况下每幅图像的可见星数达上万颗,星等最暗可达16.5等。
2008年3月20日~8月2号,CSTAR共连续观测了135天,在DOME A 成功地进行了越冬观测,记录和传回了大量南极点附近天区的星图,获得了星体的连续光变曲线,发现了一批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天象-变星。另外通过CSTAR的观测数据也获得了DOME A 的连续晴夜数、天空亮度和云层覆盖等重要的天文台址信息。
2008年10月20日,南京天光所宫雪非从上海飞往澳大利亚与中国第25次南极科考队大部队会合乘“雪龙号”赴南极内陆科考。
2009年:
2009年3月22日下午,南京天光所宫雪非副研究员圆满完成南极科考任务胜利归来。经过20多天在DOME A的努力,修好了发电仓,使南极望远镜CSTAR和台址测量仓均恢复工作。新装调的天光云量仪、天光光谱仪和声雷达等仪器运转正常。此次新增安装设备达2吨之多。宫雪非还完好地带回了南极望远镜CSTAR中存储去年3个多月持续黑夜观测结果的硬盘
2009年10月11日,南京天光所胡中文副研究员登上搭载着中国第2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员的“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启程奔赴南极。
2010年:
2010年3月23日,南京天光所胡中文副研究员圆满完成南极科考任务回到南京,在Dome A的21天,胡中文副研究员与天津师范大学的商朝晖教授一起完成:
1):维护和更新DOME A既有的CSTAR、PLATO、测量近地面大气湍流和边界层的SNODAR等;
2):安装太赫兹傅立叶变换频谱仪(FTS)、测量近地面100米大气湍动的月光闪烁仪SHABAR、气象站、新的监测云量的高分辨率摄像头HRCAM等新的天文仪器(已传回多幅利用HRCAM拍摄的云量监测图像);
3):选定和建立AST3地基;
4):胡中文还在中山站安装了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委托南京天光所研制的我国首台南极极光光谱仪。
2010年11月11日,南京天光所温海焜工程师和东南大学的魏海坤教授随中国第27次南极科队乘“雪龙”号赴南极。
2011年:
2011年3月13日,南极天文中心邀请了来自国内多所高校和天文台的专家,在南京天光所进行了首台南极巡天望远镜AST-1的外部评审。本次评审的举行标志着AST-1进入出所前的全面调试阶段,为其在DOME A地区的顺利安装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1年4月1日,南京天光所的温海焜工程师和东南大学的魏海坤教授圆满完成天文科考任务随“雪龙号”凯旋,回到上海。17天的南极DOME A科考期间,温海焜完成了CSTAR的更新维护;能源通讯平台PLATO的维护;自动气象站的安装调试;天光、云量和极光测量仪Gattini的检测维修;宽波段傅立叶变换光谱仪FTS的数据拷贝;DIMM视宁度自动检测仪的测试等任务;在中山站为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委托南京天光所研制的我国首台南极极光光谱仪更换了狭缝;另外,还在往返南极内陆的途中进行了振动数据测量,为AST3的研制和运输提供了重要参考。
2011年7月AST3-1完成研制,8月~10月中旬完成试观测。2011年10月16日,来自国家基金委、国内各大天文台和高校的专家在南京天光所对AST3-1进行了出所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AST3-1的光、机、电、数据系统和科学目标均有鲜明的特色,在技术上和望远镜运行上将是我国南极天文台建设和更大口径南极望远镜研制的探路者,也将对我国大口径空间望远镜的研制提供重要经验。10月18日晚,AST3-1由南京天光所启运并于次日上午安全运抵上海极地中心码头,11月3日将随“雪龙号”运往南极。
2011年11月3日上午,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队暨“雪龙”号启航仪式在天津国际邮轮母港隆重举行,南京天光所的杜福嘉、李正阳、张毅和来自国家天文台的胡义等4名天文科考队员随船出征,这是我国第五次天文科考,也是南京天光所连续第四年选派科研人员出征南极DOME A。AST3-1于2012年1月4日运抵DOME A。
2011年12月,紫金山天文台台长杨戟研究员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极端台址环境下的天文望远镜关键技术方法研究》获得2000万资助。该项目共设置5个课题,其中南京天光所有两个:《实现衍射极限的大视场光学望远镜关键技术方法》、《极端台址环境下光学红外望远镜关键组件的特性研究》
2012年:
2012年4月8日上午,南京天光所参加中国第28次南极内陆科考(天文)的三名队员杜福嘉、李正阳、张毅和国家天文台的胡义随“雪龙号”极地考察船顺利返回位于上海的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在19天的DOME A科考期间,4名队员出色地完成了AST3-1的安装和调试,新能源支撑平台的安装调试,原有能源支撑平台PLATO的维护和测试,上一科考年的数据和观测设备维护等科考任务。从3月中旬开始该望远镜已可以通过卫星通讯远程遥控工作。AST3-1的成功安装和运行实现了我国在南极极端环境下望远镜研制技术上的一次飞跃,也为我国南极天文台建设和更大口径南极望远镜研制奠定了重要基础。
2012年9月24日,南京天光所组织召开了中国南极天文台建设的主干设备之一―南极暗宇宙巡天望远镜KDUST的建议书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中国南极天文中心主任王力帆、常务副主任冯珑珑、副主任崔向群院士、副主任商朝晖,南京天光所朱永田所长、袁祥岩研究员、顾伯忠研究员和课题组相关人员,以及紫金山天文台的有关科研人员也参加了这次讨论会。南京天光所根据发改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议书的撰写要求,完成了KDUST建议书的起草并提交与会人员讨论。会议讨论主要围绕大面阵CCD相机的技术指标、科学目标工作小组的建立、数据分系统的工作安排等进行,同时对建议书中部分章节提出了进一步充实的意见。通过这次讨论会,丰富和完善了KDUST望远镜建议书的内容,为建议书的顺利提交奠定了基础。会议上也进一步明确了29次南极天文科考的任务和工作安排,重点讨论了对首台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1加装风屏的方案。
2012年9月28日,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与中国南极天文中心在南京大学签署了关于南极巡天望远镜的合作协议。南京大学副校长薛海林教授和南极天文中心主任王力帆研究员分别代表学校和中心签署协议。出席此次签署仪式的还有南京天光所所长朱永田研究员以及参与南极巡天项目的来自紫金山天文台及南京天光所的研究人员。
2012年11月5日上午,中国第29次科学考察队暨“雪龙”号科学考察船欢送仪式在广州南沙沙仔岛码头隆重举行。南京天光所的副研究员徐灵哲和来自极地中心天文室的周宏岩教授和田启国博士3位天文科考队员随船出发。
2012年11月20日,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利用南极巡天望远镜在超新星宇宙学及太阳系外行星方面的前沿研究”启动会在北京召开。该项目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主持,联合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7家单位共同承担。该项目将主要利用在南极冰穹A的三台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通过南极独有的每年近5个月连续巡天观测资源,开展以超新星宇宙学、太阳系外行星为主共计6个课题的前沿天文科学与技术研究。
2013年:
2013年1月10~11日,由南极天文中心和南京天光所主办的南极天文台暗宇宙巡天望远镜(KDUST)第一代大规模阵列CCD相机研讨会在美国休斯敦市附近的Cooks Branch自然保护区成功举行。会议邀请了来自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夏威夷大学、德州农工大学,美国国立光学天文台,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斯维尔本大学的专家和部分CCD相机研制的公司代表参加。会议主席由南极天文中心主任王力帆研究员和南京天光所所长朱永田研究员共同担任。会议由三个主题构成,包括南极冰穹A地区的台址特征和科学机遇,南极光学/红外望远镜的设计,以及多个巡天项目PAN-STARRS、PTF、ZTF、AST3等大尺度CCD相机的研制进展。与会专家对南极暗宇宙巡天望远镜KDUST项目表示了浓厚的合作兴趣,并针对KDUST的科学目标及第一代相机的研制提出了诸多建议。本次会议的召开使得国际同行进一步了解了KDUST望远镜预研工作的进展,为第一代相机研制的国际合作奠定了基础,与会专家也探讨了通过国际合作为KDUST望远镜研制近红外波段相机的可能性。
2013年3月26日上午,第29次南极科考队员徐灵哲副研究员结束天文科考之行回到南京。自1月4日到达DOME A后,徐灵哲副研究员经历了20天的天文科考工作。此次天文科考完成的主要工作有:对首台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1进行了维护和远程控制测试;安装了望远镜的新圆顶和监控摄像头,更换了低温润滑油和更新了控制软件;更换了提供AST3-1能源通讯支撑平台PLATO全部108块蓄电池;维护和更新了发电设备,升级了网络交换机,更换了去年有故障的电源分配盒,实现正常供电和通讯。拷回AST3-1在2012年达3.3T的观测数据用于天文研究。沿途也进行了昆仑站科学仪器运输振动数据采集等。目前第二台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2正在国内进行试观测和精调,此次南极天文科考为后续南极天文望远镜研制、观测和运行维护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为“十二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南极天文台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3年5月26~29日,2013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国际合作会议在云南腾冲顺利召开。此次会议旨在对南极巡天望远镜及其科学研究、合作协调等方面进行总结和规划。南京天光所是会议的主办方之一,崔向群院士率课题组成员共八人参加了此次会议。南京天光所参会人员在会上做了6个技术报告,系统汇报了第29次南极科考的天文任务执行情况;总结了AST3-1的运行状况和取得的数据及经验,汇报了第二台望远镜AST3-2的研制进展及第三台望远镜AST3-3等的研制计划;并与专家就南极巡天望远镜的研制、运行、科学研究以及合作协调、科考等方面进行广泛和深入的研讨,取得了重要进展。目前AST3-2已完成了在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的试观测和整机的低温测试,正在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望远镜的整体性能,计划今年冬季开始在国内试观测。
2013年8月15~17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利用南极巡天望远镜在超新星宇宙学及太阳系外行星方面的前沿研究”2013年年会在陕西西安召开。来自紫金山天文台、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国家天文台、南京天光所、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等项目联合承担单位列名成员及外围成员,以及科技部领域咨询专家、项目专家组成员和国家基金委数理学部天文处等单位的领导,共30余人参加了此次年会。该973项目去年年底启动以来,成果喜人,特别是在第二台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2)的研制,第一台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1)数据的高精度测光,超新星研究及系外行星探测等研究方向的重要进展。
2013年11月9日上午,由紫金山天文台承办的“中澳南极天文台讨论会:AST3专题”会议在南京举行,中国南极天文中心及各成员单位的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来自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澳洲天文台、南京天光所、紫金山天文台、国家天文台、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及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2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 会议由首席科学家王力帆研究员主持,来自澳方和中方的专家们主要就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和KDUST光学红外望远镜的研制、进展与合作展开了广泛的交流与讨论,并表达了加强中澳双方合作的共同意愿。
2013年11月12日,在南京光所召开了第二台南极巡天望远镜光机系统研制的出所验收会。来自南京大学和紫金山天文台的专家们参加了此次验收会。会上,南极巡天望远镜项目组常务副组长袁祥岩研究员的研制报告详细介绍了光机系统的设计与研制过程、低温测试与兴隆调试的初步结果。与会专家进行了认真的质询与讨论,认为望远镜的设计具有较鲜明的特色,充分考虑了南极的极端运行环境,各项指标满足设计要求,同意出所验收。 此次通过验收的是第二台AST3-2,目前已运往漠河进行越冬调试与试观测。
2014:
据天文博客网站《Bad Astronomy》报道,北京时间2014年1月22日凌晨,伦敦大学师生在距地球1200万光年的星系M82中发现一颗超新星(编号SN 2014J)。清华大学天体物理中心教授王晓锋表示,此前我国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2放置在漠河测试观测期间,也从这缕1200万年前发出的光束中得到了该超新星爆发极早期的数据,这有助于研究该类超新星爆发前身星的性质。由于超新星爆发的不可预计性,往往很难观测到其爆发早期数据。就在伦敦大学师生这项发现的前一周,正在我国黑龙江漠河调试的南极天文台AST3—2巡天望远镜记录下了这颗超新星自2014年1月15日以来的爆发情况。“根据光度曲线推测,这颗超新星极有可能在1月14日开始爆发,AST3—2望远镜的数据有助于我们获取超新星爆发前的更多物理信息,这一重要结果已经报告给国际天文电报中心。”
2014年1月14日南京天光所自主研制的南极视宁度监测仪DIMM在南极泰山站正式开始观测。这是中国继在南极昆仑站实现视宁度测量之后,成功实现了南极泰山站的白天视宁度测量,为南极天文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结束南极泰山站的观测任务之后,该设备将被运往中国在南极的另一考察站——中山站继续进行视宁度监测。其观测时间为极夜,从而可以对中山站的视宁度进行持续监测。观测完成后,将获得完整的南极考察站,包括昆仑站、泰山站和中山站的视宁度数据,为今后南极天文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